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20-04-21 23:40:18
“叮咚”一声,手机响了。赵云觉点开邮箱发现:“又是取消订单!”他将自己重重地甩在沙发上。
赵云觉最害怕收邮件。3月那段最难熬的日子,他为此焦头烂额。
在好不容易迎来国内疫情的好转后,全球疫情又让不少像赵云觉这样的外贸企业主陷入困境,但开厂、办企业的复杂情愫,使他们在危机面前,不能轻言放弃。
一个月后,坐到红星新闻记者面前,赵云觉像在谈论别人的事情一样,因为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这是一场保卫战,怕也没用,只能面对。”赵云觉承认,这是一场硬战,但熬过去,就能迎来新生。
赵云觉是广东一家外贸企业董事长,集团旗下有5家子公司。为了应对全球疫情的发展,他决定公司不裁员,并打算再拿出4000万元应对此次疫情,希望全球疫情早日好转,熬过这个“至暗时刻”。
广东经济形势报告团成员、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坚持下去,意味着未来有机会让国外企业看到中国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继续到中国投资,外贸企业的春天也能重新到来。
变局:
从纷纷加单到纷纷取消订单
1998年,17岁的赵云觉从湖南邵阳来到广东打工,三年后他已开始自己创业。过去19年里,赵云和朋友经历多次创业,也经历诸多波折,甚至挺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危机时刻,照顾个人口袋,还是企业未来?赵云觉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图据受访者
广东晟颐隆家居制品科技有限公司是赵云觉在2014年于东莞市桥头镇创办的一家家居制品生产企业,广东觉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之一。2018年,该企业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2019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但这家纯出口的企业依旧能迎来30%以上的增长。
直到今年1月,公司都还是订单不断,预计增长35%。也正因如此,赵云觉早在春节期间就谋划着提早开工,目的是动员各岗位主管召集员工早日返岗生产。
但这次疫情仍让他有些猝不及防。
“必须提前复工,以保障按时供货。”早在大年初二,赵云觉便召集管理层进行视频会议,研究部署今年的工作,打算初六开工。为此公司派出8辆车将湖南、广西、四川等地的员工免费接回。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经申请后,桥头镇政府积极配合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确保生产和防疫两不误。
大年初七,这家拥有着800多名员工的企业,开足马力,飞速运转。
但进入3月中下旬,当国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时,抗击疫情的“主战场”却转移到了国外。3月20日前后那几天,公司暂停或取消订单的邮件纷至沓来,即便在半夜,赵云觉手机也“叮咚”声不断。
2019年,面对国际贸易摩擦,赵云觉的企业依旧迎来30%以上的增长。图据受访者
“到目前为止,已取消7000多万元订单。”4月16日,赵云觉告诉红星新闻,有的是因为国外码头封关,货到深圳盐田港又退了回来。“生产出来又无法出货,压力真的很大。”赵云觉说,那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压力下,不少企业选择关停企业或裁员止损。
“钱聚人散,钱散人聚。危机时刻,照顾个人口袋,还是企业未来?”赵云觉认为,发展始终得靠团队,钱没有,可继续挣。花4千万聚800多个人值得,他选择不裁员,继续生产。
赵云觉让公司人事部发出问卷调查,主要对员工家庭状况进行摸底。摸底很详细,包括家里有没有小孩,上学在城里还是在老家,房贷和车贷情况等。
之后,赵云觉让公司财务认真核算成本,包括厂房租金、员工工资等等,从3月份预估到8月份,预计亏4000万元。还好该公司每年都将利润所得的20%作为风险备用金。如今,这笔备用金正好派上用场。
当然,和4000万元相比,这笔备用金还出现一些缺口。为此,赵云觉打算把自己的三套房子卖一套,先渡过这次难关。
坚守:
挺过至暗时刻,或将迎来新生
郭平是广东一家服装企业的董事长,从江西省兴国县出来打工,2004年开始创办服装企业。
企业纯做出口,主要出口到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波兰和俄罗斯等国家,基本上都是全球疫情最为严重的几个国家。
2019年,郭平的工厂生产200多万件服装出口到这些国家,但今年他只生产50万件,总量不到去年1/4。原本300多人的工厂,也只有约100多名工人上班。
郭平的服装企业目前“并不是有了订单才生产”。图据受访者
“现在正在生产的服装,并不是有了订单才生产,而是要给工人找点活干。”郭平说,如果看市场不好,选择关停企业一年,成本也就一年130多万元的厂房租金。而现在选择继续开工,成本多出500万元。
在郭平看来,创办企业16年来,经历很多波折才发展壮大,就像自己养了16岁的“孩子”,倾注了很多感情。现在“孩子”遇到困难了,再难也要最大努力去维持和延长它的生命。
员工也是如此。郭平说,很多工人跟随他十多年,“不能自己富了就不管人家”,他也相信困难的时候他帮助大家,形势好了大家也不会忘记他。
但这次挑战非同寻常,需要保持清醒认知。郭平说,往年做生意,就想着能赚多少钱,现在要坚持,意味着准备亏多少钱。
服装的生产和出货,有很强的季节性。比如2020年服装的订单,在2019年底前,就已下订和部分生产,这需要厂家提前备好原材料,以便顺利开工。
据郭平介绍,广东服装前往欧美等国家,从深圳盐田港出发,正常海运要走50天。所以,春夏季的服装,通常在2020年1月就出一大批货,剩下的在2月至3月初,陆续出完货。
此外,每年7月前,服装企业就把当年下订的秋冬季服装全部出货完成。而每年9月就得为第二年得春夏装生产服务了。这样,服装生产厂家需要垫付不少的资金,以确保企业正常运转。
是否投入生产秋冬装,不少企业出现了两难选择。图据受访者
郭平年前已把进货的原材料货款支付,但由于遇到疫情,1月服装积压在国外销售商仓库或一些国家的码头,找不到货车拉走,即便拉走,也由于实体店关门,面临无法销售的困境。
“剩下的有七八成因无法销售,面临回款难的问题。”郭平说,从目前疫情在国外发展来看,春夏季服装是没法很好销售了。而这些被疫情积压的服装,只好等到2021年度春夏季销售,这也意味着,生产厂家不需要再生产2021年春夏季的服装了,因为上年还积压着呢。
如今正是准备秋冬季服装生产的时刻,很多经销商不敢下单,甚至将已下单的也取消了。在是否投入生产秋冬装的问题上,不少企业出现了两难选择。
“如果不投入,当疫情好转,企业将面临无货可出。”郭平说,但投入了,如果国外疫情不好转,就出现货物运不出或销售不了的困难,那将进一步加大企业的生存处境。
“这是看不见、摸不透,还夹杂着几分运气的抉择。”郭平说,全球疫情发展很快,由于国家制度不一样,防控能力强弱不一,这其中充满诸多的不确定性。
郭平说,一般企业的资金流只能确保企业正常运转3-4个月,好的可以确保半年。他决定将2019年所得用于填补2020年的亏空,希望全球疫情早日好转,“希望转机在不远的前方。”
专家:
保住产业链,外贸企业的春天或可重来
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今年1月19日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广东外贸进出口7.14万亿元人民币,连续34年全国第一。
但今年,挑战非同寻常。
今年4月14日,全国一季度外贸成绩单公布:一季度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4%。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在当日发布会上直言,受疫情影响,沿海外贸大省广东、江苏一季度外贸呈现两位数下滑。
20日,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广东外贸进出口1.3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11.8%,其中3月份形势有所好转。3月份,广东进出口5250.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9%,降幅较1至2月收窄9.1个百分点。
广东经济形势报告团成员、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对于全国而言,当前广东的外贸形势意味着中国将面临出口贸易的严峻形势。
3月20日前后那几天,赵云觉公司收到大量暂停或取消订单的邮件。图据受访者
“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大力推动进口和拉动内需来应对,但推动进口需要大量外汇,而近一两个月国家外汇储备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当出口减少,意味创汇越来越难,用于支付进口的外汇,特别是美元储备就难以支撑进口。”林江说。
4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发布会上也表示,外贸企业拓展内销市场面临销售渠道、生产线转向、品牌建设等难题。高峰直言,外贸出口企业转内销后,自主品牌市场知名度不高,进入国内优质零售渠道有一定困难。
“这就好比做中西餐一样,(如果)平时做中餐的企业都吃不饱,做西餐的突然闯进来,市场更激烈。而且转过来后,外贸企业的优势也没有。”郭平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林江认为,让外贸企业转内销的思路没错,但企业要把产品转内销,营销成本相当高,即使找电子商务平台帮忙推销,可平台收取的上架费也让企业吃不消。外贸企业可能会面临内销市场不好拓展、外销市场基本陷入停顿的双重压力的状态。
在林江看来,企业需要遵循“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态,能够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如果能保住企业们多年来辛辛苦苦建立起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不毁于一旦,那就是很大的成绩。”
林江说,企业坚持下去,意味着未来有机会让那些欧美企业,甚至澳大利亚、新西兰企业依然看中中国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而继续到中国投资。
“只要那些外资企业,特别是类似3M、Honeywell的企业不离开中国,围绕这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就需要一大批中国外贸企业帮他们配套生产,我国外贸企业的春天就有重新到来的可能。”
赵云觉也始终认为,危机到来也是危中有机,风险过去,市场复苏,只有还存活的企业才可迅速抢占市场,让企业重焕光彩。
专家建议:
稳住、保住企业,就是稳增长、保就业
4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出要支持占我国外贸四分之一的加工贸易。而在非常时期,广东省海关、商务、外汇管理等多个部门协同,推出一系列精准施策稳外贸,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抢抓订单;积极扶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帮助企业应对国际市场的各种风险,加大外贸企业防风险保障力度,扩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通过扎实抓好复工复产20条、金融暖企18条、2.0版“促进就业九条”等政策落实,全力帮助外贸外资企业解决突出问题。例如,广东在2月24日出台的“促进就业九条”2.0版,就打出“加、缓,返、补、帮”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应对风险挑战。
“地方政府要想方设法地为企业减税降费。”林江说,虽然这样有可能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出现暂时性减少,但只要企业还在,现在失去的终将还会以税收形式补回来。况且,中国外贸企业提供了最多数量的劳动就业岗位,要稳住和保住这些企业,其实就是稳增长和保就业。
林江表示,地方政府在减税降费的基础上,还要为包括外贸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如果要鼓励和引导外贸企业转向内销,地方政府需要下大力气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且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为这些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融资提供便利。
“国家已推出各项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疫情过后,需要把相关的政策转化为可以执行的各项行动,包括市场准入问题、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开放并降低收费、通过金融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等。”
红星新闻记者 王春 韦星
上一篇:康希诺生物-B(06185)已提交A股发行招股说明书 首季亏损收窄48.94%至2310.3万元
下一篇:最后一页